發(fā)布日期:2017-03-27
胰腺癌是一種臨床表現(xiàn)隱匿、發(fā)展迅速和預后極差的消化道惡性腫瘤。胰腺癌在所有主要癌癥中具有最低的存活率,其中一個最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在其早期可治療階段中檢測該疾病的診斷工具。
近日,由貝斯以色列女執(zhí)事醫(yī)療中心(BIDMC)高級醫(yī)學成像和光學中心主任 Lev T. Perelman 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fā)出一種意義重大的新工具,利用散射分光鏡技術和診斷算法,能夠快速區(qū)分出胰腺良性囊腫、癌性和癌前期囊腫,準確度高達 95%。而傳統(tǒng)的術前檢測準確度只有 58%。該團隊的初步研究成果發(fā)表在上周的《自然》子刊《生物醫(yī)學工程》雜志上[1]。
胰腺癌通常在晚期階段才被檢測到,并且預后不良。按照醫(yī)學界的說法,21 世紀,胰腺癌已取代肝癌,成為新“癌王”。胰腺癌之所以被稱為“癌王”,首先因為它發(fā)病率高,而且很難早期發(fā)現(xiàn),一旦被發(fā)現(xiàn) 50% 以上是晚期;其次胰腺癌的死亡率很高,5 年生存率不足 5%,基本上每年有多少人被診斷出胰腺癌,就有多少人去世[2]。
Perelman 教授表示:“約有五分之一的胰腺癌發(fā)生于胰腺囊腫,但并非所有的胰腺囊性病變都是癌性的。” 目前,醫(yī)生通常是依靠內鏡超聲引導下的細針穿刺活檢(EUS-FNA)來檢測胰腺囊腫的瘤性。從囊腫中提取組織液體,然后檢測是否存在癌細胞或者疾病的指示性跡象。
然而,由于囊液通常包含很少的細胞,流體化學分析也缺乏準確性,這種檢測方法只有 58% 的準確度。而這 58% 的準確度,往往會導致更可怕的后果。不僅會嚴重耽擱早期胰腺癌的發(fā)現(xiàn)和治療,而且不準確的診斷還會讓患者承受不必要的胰腺手術。要知道在胰腺上動刀子,是有著巨大風險的。
有一個說法是,胰腺癌手術是普外科手術中最難的。普外科手術按難度系數(shù)劃分,可分為四級,胰腺癌手術是最難的第四級,手術步驟多且復雜。胰腺是腹腔中最隱秘、累及血管和器官最多的臟器,解剖結構最為復雜,手術稍有不慎便會引起大出血。手術一般還要切除十二指腸和一部分空腸,同時重建多臟器間的連接。如此大動干戈,胰腺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也遠遠高于其他普外科手術[3]。
胰腺及胰腺癌
當患者出現(xiàn)胰腺囊性病變后,既無法準確診斷是否為良性囊腫,也不敢輕易選擇高風險的手術,就算最后被確診為胰腺癌了,又基本上是晚期。面對胰腺手術的高風險、晚期胰腺癌極高的死亡率,顯然我們需要新的診斷方法,來盡早準確識別出需要手術干預和不需要手術干預的胰腺囊腫。
研究團隊這次開發(fā)的新工具,利用散射分光鏡技術(LSS),通過對組織的反射光譜進行分析,能夠觀察到胰腺中癌性或癌前細胞中的結構變化。并為此開發(fā)出一套診斷算法,根據(jù)對光譜的分析,判斷組織的癌性和良性。其結果,可以用來指導醫(yī)生判斷病人的胰腺囊腫是否需要手術,從而降低這個決策以往存在的高風險。
在 Perelman 博士和同事的一系列實驗中,LSS 技術實現(xiàn)了在胰腺囊腫鑒別中 95%的準確度。雖然新技術需要進一步測試,但 LSS 技術絕對可以代表胰腺癌的一個重大進步。
體內空間使用的光纖探針工具
在內鏡超聲引導下通過體內細針穿刺進行囊腫表面的 LSS 檢測及光譜診斷
(通過口腔引入,內窺鏡前進到十二指腸,并且用 FNA 針在超聲引導下穿透囊腫。 光纖從探針尖端延伸,照亮內部囊腫表面的位置。)
研究人員分析了 13 個來自于最近手術中囊腫的反射光譜,并將結果與其他惡性腫瘤確定的方法 (包括術前成像、FNA 活組織檢查和術后組織分析) 進行比較。根據(jù)研究人員的說法,LSS 技術在每種情況下都與術后分析具有相同的診斷。在另一個測試中,研究人員將一個微型 LSS 光纖探頭插入 FNA 探針。在所有已確診為癌性或良性的 9 例患者,均通過 LSS 技術得到了準確診斷[4]。
文章的共同作者,BIDMC 癌癥中心的 Douglas K. Pleskow 博士表示,這是一項在胰腺囊腫檢測中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技術。利用新的 LSS 技術和診斷算法,來鑒定胰腺囊性病變的惡性潛能,具有高準確度、快速、便捷和便宜等優(yōu)勢。不僅為及時區(qū)分出胰腺良性囊腫、癌性和癌前期囊腫提供了巨大希望,而且能夠準確地鑒定出需要外科手術的胰腺囊腫。
如果新技術能夠得到廣泛使用,就可以避免諸多胰腺良性病變中不必要的胰十二指腸等切除手術,更重要的是,可以鑒定出原本可能錯過的惡性囊腫,從而將胰腺癌扼殺在搖籃里[4]。
參考資料:
[1]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3/170313135052.htm?winzoom=1
[2] http://cancer.39.net/a/121009/4064010.html
[3] http://health.sohu.com/20151020/n423718277.shtml
[4]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17-0040
來源:奇點網(wǎng)